永嘉之乱后,五胡乱华,西晋帝国遭受北方少数民族的猛烈侵袭,最终失去了半壁江山。西晋朝廷被迫迁至江南,成立了东晋政权。东晋的建立,是由琅琊王氏的王导和王敦兄弟协力推动的,他们支持晋元帝司马睿登基,并借此建立了这个偏安一隅的政权。刚开始时,司马睿将朝政权力完全交由王导和王敦掌控,王氏兄弟因此在朝中权力无可匹敌,出现了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的说法。王家掌权后,王敦作为大将军,掌握了东晋的兵权,成为了朝廷中拥有最大军权的人。然而,野心勃勃的王敦居然意图篡夺皇位,甚至发动了攻击建康的兵变,威逼晋元帝司马睿,掀起了东晋建国后的第一次叛乱,这一事件被称为“王敦之乱”。
王导作为丞相,带领琅琊王氏家族出面干预,终于阻止了王敦的篡位企图,迫使其失败。然而,司马睿在王敦威逼下未能振作,最终在深感忧愤中去世。晋明帝司马绍继位后,面对内外局势的严峻,决定采取应对之策。他命郗鉴担任兖州刺史,派他镇守合肥,意图借此力量对抗日益强大的王敦。然而,王敦却在郗鉴途中将其扣押,并密谋发动第二次政变。司马绍面对王敦的步步逼近,决定加强建康的防御,调遣各地将领驻守,并采取措施遏制王敦的阴谋。然而,王敦却在这时突发疾病,最终死于病中,使得这场兵变彻底失败,王敦的残部也在战乱中被消灭。
展开剩余78%从这场兵变的前因后果来看,根本问题在于晋元帝司马睿过度依赖琅琊王氏的权力,将国家大权交由王导与王敦,最终导致自己大权旁落,造成王敦之乱的爆发。尽管王导在平定叛乱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,尤其是阻止王敦篡位时,琅琊王氏的功劳不容忽视,但这一家族对东晋政权的长期控制,却也是一大罪孽。令人意外的是,叛乱平定后,司马绍并未追究王导和琅琊王氏的责任,反而继续倚重王导,任命他继续担任重要职务。甚至在司马绍临终时,他还将王导指定为晋成帝司马衍的辅政大臣,这一举动令许多人感到震惊。
从理性分析来看,司马绍对待王导的态度无疑是让人困惑的,尤其是在王敦的叛乱导致司马睿忧愤而死的情况下。按理说,琅琊王氏应该因王敦之乱而遭受严重惩罚,但司马绍不仅未追责,反而继续信任王导。这一做法,极为不同寻常。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,王敦的叛乱失败后,王敦的家族理应受到牵连,作为王敦的哥哥,王导理应承担重大责任。可是,司马绍却不仅没有打压琅琊王氏,反而将其继续作为朝廷的重要支柱,似乎毫不考虑王敦可能再次复起的威胁。对此,学者们提出了多种解释,其中之一是司马绍考虑到东晋朝廷的政治平衡与稳固,采取了妥协的策略。
东晋初期,司马氏本身控制的军力十分薄弱。八王之乱耗尽了大量的司马氏家族力量,而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又给司马氏带来了沉重打击。司马家族的力量主要分布在北方,而北方正是受到乱军冲击最严重的地方。相较之下,江南地区由于距离乱局中心较远,地方上的门阀士族力量依然得以保存。东晋政权的初步建立,实际上依赖于这些南方门阀士族的支持。琅琊王氏兄弟通过推举司马睿为皇帝,形成了东晋的政权结构,虽然政权位置已定,但实际上琅琊王氏的支持使得司马睿牢牢依赖于他们。因此,尽管王导和王敦兄弟掌控朝廷大权,王导也没能完全避免权力的局限。
王敦之乱的平定后,司马绍急需解决朝廷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,确保自己的皇位稳固。平乱过程中,各地军镇的将领和门阀士族纷纷立下战功,司马绍不得不通过任职和分配权力来回应这些利益诉求。若是司马绍此时压制了王氏,其他门阀势力可能趁机上位,朝廷权力格局仍然不稳。正因如此,司马绍在权力平衡方面采取了精妙的策略,将王导作为制衡颍川庾氏和外部军镇势力的重要棋子。
在东晋初期,颍川庾氏虽有强大的家族背景和权势,但因为未及时拥立司马睿,未能超越琅琊王氏成为第一大门阀。王敦之乱平定后,庾亮作为功臣之一,掌握了极大影响力,有机会填补王敦留下的权力空白。然而,司马绍并不希望庾氏过于强大,进而形成新的威胁。因此,司马绍巧妙地依靠王导与琅琊王氏的政治力量,达成了稳定的政治平衡。
在对外的政治对抗中,王导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。苏峻作为平定王敦之乱的功臣,在军事上具有极大的影响力,但他并非大家族出身,缺乏足够的政治根基。如果苏峻想要在东晋建立自己的势力,就必须得到大家族的支持。王导作为东晋政治中最具声望的宰相之一,他的支持对苏峻来说至关重要。通过控制苏峻的资源,王导有效地削弱了其进一步野心的可能性。
通过巧妙的政治操作,司马绍在内外两方面都实现了平衡,使得东晋政权在其统治期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。司马绍的去世,使得这一时期的稳定短暂延续,虽然在王导的辅佐下,东晋政权一度重新获得了稳定,但随后的苏峻之乱再次动摇了这一平衡。直至王导去世,东晋的政治格局终于逐渐被门阀士族掌控,朝廷成为了各大门阀势力争权夺利的舞台。
发布于:天津市